15 岁的赵宇最近总因为买东西和妈妈闹不愉快。他想买一双价格不菲的限量版运动鞋,妈妈觉得 “太浪费,普通鞋子一样穿”,赵宇却反驳:“同学都有,这是我的自由!” 两人争执不下,赵宇甚至偷偷用压岁钱买下了鞋子,母子关系降到冰点。
发展经济学家朱丽叶・施罗尔在《过度消费的美国人》中提到,青春期是消费人格形成的关键期,孩子通过消费选择构建社交身份认同。赵宇对限量版球鞋的执着,本质上是想通过物品融入同伴群体,获得归属感。而父母往往从实用主义出发评判消费行为,忽视了消费背后的心理需求,导致冲突升级。
应对这类冲突,消费教育专家提出 “三三制消费协议”。将孩子的可支配资金分为三部分:30% 用于即时满足(如心仪的小物件),30% 用于社交消费(如和同学聚会),40% 存入成长基金(用于大额合理支出)。赵宇妈妈采用这种方式后,让孩子自主管理压岁钱,当他发现买限量鞋会影响聚会开销时,主动放弃了冲动消费。
沟通时可运用 “价值澄清法”。当孩子要求买昂贵物品时,家长不要直接拒绝,而是引导思考:“这双鞋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款式、品牌,还是同学都有的社交属性?”“如果用这笔钱,你更想实现哪个愿望?” 心理学家指出,这种引导能帮助孩子区分 “需要” 和 “想要”,培养理性消费意识。赵宇在妈妈的引导下,意识到自己只是不想被同学冷落,最后和妈妈约定 “考进前 20 名就买基础款”。